Untitled-1
哈菲佐娃教授
哈薩克斯坦自然科學院院士
講者簡介

克拉拉.哈菲佐娃,哈薩克漢學家,長期從事中國在中亞政策、中哈關係、中亞民族 (哈薩克、準格爾、維吾爾) 研究。1958-1964年就讀國立塔什干大學、北京大學。1969-1973年為蘇聯社科院東方研究所研究生 (莫斯科) 。1995年獲俄羅斯社科院遠東研究所博士學位 (莫斯科) 。克拉拉.哈菲佐娃教授從事多項工作和擔任多個學術職位:漢語老師 (烏茲別克斯坦的撒瑪爾罕)、哈薩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和維吾爾研究所研究員、哈薩克國立大學東方研究系中國語言文學教研室主任、哈薩克總統戰略研究所國際關係與國防研究室主任、凱納爾大學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、哈薩克汗國與世界文化研究所所長丶外交與國際關係系教授。現為哈薩克自然科學院院士。

講座摘要

絲綢之路:迷思與現實

 

這條絲綢之路歷史悠久。它穿過綠色的盆地、河流和山麓,跨過綿延不斷的雪山、酷熱的沙漠和寸草不生的戈壁。兩千年以來世代相傳的神話和傳說使這條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。神話和傳說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事實與真相,仍能聽到人與大自然抗爭、人與生活及民族之間戰鬥的餘音。

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在經濟學(經濟地理學)、文化學、政治學(地緣政治學)、軍事學等領域的研究材料取之不盡。現在我們來看以下三個問題。

 

1、 為什麼復興絲綢之路,復興絲綢之路精神的想法會在中國及與中國相關聯的國家出現?

 

2、 這一思想的來源是什麼?是什麼原因讓絲綢之路能蓬勃發展,又是什麼導致絲綢之路上“分支”的弱化和“根源”的消亡?

 

3、 每個人會從自己國家、自己區域的利益出發,依據本民族文明和全人類成就出發,來評價絲綢之路。怎麼樣確定哈薩克過去和今天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。

 

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


中國與伊朗的關係源遠流長,絲綢之路上中伊文明相互交融奠定了雙方對外關係的基礎。探尋中伊兩個民族在宗教哲學和宗教倫理學的觀點、見解也富有成效。兩個文明一個位於東方,即中國與亞太文明;一個位於亞洲西部,即中東—希臘、羅馬文明。二者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地區納入自己的發展之路。

作為石油輸出大國的伊朗雖受控於美國,但中國對包括伊朗在內的穆斯林國家立場相同。中伊兩國於1971年建立外交關係。

中國在對外宣傳時,以古代中伊文明、兩國人民“共同命運”和“共同目標”為基礎。採用實用主義或提供道義支持,尤其是在複雜的中東地區。伊朗也是經濟合作中的有利夥伴。無論在古代,還是現代,絲綢之路發揮作用主要取決於中亞國家和中國民族地區的穩定。

講座
活動
絲綢之路:迷思與現實
日期
2017年10月24日(二)
時間
4:00 pm – 6:15 pm
地點
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及行政大樓二樓曾陳式如會堂 (AAB 201)
語言
俄語及普通話(英語傳譯)
講座
活動
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
日期
2017年10月26日(四)
時間
4:00 pm – 6:15 pm
地點
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及行政大樓二樓曾陳式如會堂 (AAB 201)
語言
俄語及普通話(英語傳譯)
影片
2017年10月24日講座錄影
2017-10-25_094101
2017年10月26日講座錄影
2017-10-26_181936